2021-9-1 10:49| 发布者: anjuan| 查看: 1722| 评论: 0
医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三明市面对医保基金“穿底”危局,从危机中“绝地反击”,破冰前行,实现了医院、医生、患者、医保基金的多方共赢。9年间,国务院先后5次对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给予肯定。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首条就是“进一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三明医改再出发,8月30日下午,国家卫健委体改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体改司公立医院处三级调研员张廷浩一行赴三明市将乐县,重点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综合医改等医改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县总医院万安分院、万安寺许村卫生所、将乐县总医院北区,朱洪彪巡视员详细了解了县域综合医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与医共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慢性病管理等工作,与医务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岗位职责、薪酬待遇、家庭医生签约等情况。调研组一行对将乐县总医院的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和取得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将乐县总医院改革成功背后,离不开信息化、数据化的支撑。将乐县总医院改革成功背后更折射出了医康互联对助力医改的坚守和前瞻性探索。
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将乐医改,是三明医改的缩影。它以“整、合、组”的改革思路,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改革“三步曲”——即,2014年县医院与中医院医疗资源整合,做强县域综合医院、做精做特中医专科专病医院;2015、2016两年,县乡村医疗机构合并,实施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着力基层能力提升;2017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将乐县总医院,构建“两院整合、三级一体、政事分开、权责明晰”的新型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将乐县总医院,由原将乐县医院和将乐县中医院联合组建,下辖12个基层分院,延伸村卫生所46个。随着将乐县总医院的组建,医疗机构之间由过去争病源,变为利益共同体。为更好地达到利益共同体,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还推进医院内部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避免医院盲目扩张床位、重复购置设备。
这种医共体模式,在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县域内就诊率从2015年的79.5%提高到现在的93.6%;职工薪酬待遇比改革前增长43.8%;医保资金结余达3005万元;每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年均增长仅0.3%,患者自付费用不升反降……
信息技术赋能
让群众得实惠享便捷
医共体的建设,特色就在于一体化。要做到县域医共体服务、责任、管理的一体化,除了要有政策的支持,还需要信息化的建设和数据平台的支撑。
医康互联协助将乐县总医院建立健康物联网分级诊疗信息平台。高血压患者在村卫生室看诊,通过健康一体机采集患者数据,采集数据便会同步上传至平台,当血压指数超标,医生可以通过查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治疗与健康教育,当指标控制不满意、病情较复杂,可请求上级医院远程会诊,在平台即可完成上下转诊。总医院的诊疗资源通过信息化全面覆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有效促进了远程视频、远程诊断、120急救调度等服务,让城乡居民便捷享受到了高水平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康互联为将乐县总医院搭建区域健康管理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闭环的服务体系。平台利用大数据智能融合居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体检等各类医疗健康数据,生成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通过对全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动态、综合分析与处理,构建全县居民健康大数据。通过在总医院建立“慢病健康管理中心”,在乡镇医院建立“慢病工作室”,在村所、单位建立“远程全科门诊部”,在家庭配置“远程智能终端”,构建“县、乡、村、家”四级共管体系,再由县内的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村所医生联合组建的服务团队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推进医防协同大融合,让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成效显著
获得国家和行业高度认可
将乐县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县域医疗能力与群众获得感“双提升”,治病能力与防病能力“双提升”。2018年5月,将乐县因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彰;2019年8月,将乐县总医院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300强医院”;2021年5月,将乐县总医院案例入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0)》。
医改的实践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持。未来,医康互联将以创新为引领,以全民健康为已任,继续助推三明医改,持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实践经验,助力政府、医疗机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全民健康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